邱大洪

2023-05-18 来源:本站

邱大洪,祖籍浙江湖州,1930年4月生于上海。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教育家。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教委科技委结构与材料工程学部组长。历任大连工学院讲师、教授、土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海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邱大洪获此殊荣。邱大洪一生奉献于我国的海洋事业。参与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港工程专业,编著新中国高等院校第一部海港工程教材,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设计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渔港,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设计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原油输出港……

“我有一个关于东北和辽宁经济发展的建议,供中央领导参阅。”2019年7月1日上午,89岁高龄的邱大洪院士把一份建议书亲手递交到正在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会议的李克强总理手中。

这份不足千字、高度凝练的建议书是邱大洪听说李克强总理来大连而连夜赶写出来的。这份心系国家发展的情怀与担当让人为之敬仰。

邱大洪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南浔。富裕的家境使邱大洪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5岁时就上了上海私立渭风小学读书,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父亲还请了一位先生教他学习书法。

1947年,邱大洪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这里,他的学业和思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记的笔记全用英文,写得工工整整;他从参考书和习题集(基本是英文原版)上找来各种题目练习,从头做到底,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学能力。四年里,他的各科成绩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

1949年初,北平解放,正在读大二的邱大洪跟随解放军到城里做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忆苦思甜,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平生第一次,他接触到真正生活在底层的工人,第一次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这段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人生的坐标也有了改变。

大学毕业前,他有幸聆听了朱德总司令和冯文彬、安子文等同志为北京市应届毕业生所作的报告,深受鼓舞。1950—1951年间,他几次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南下工作团,但皆因所学专业是国家建设所亟需而未能如愿。大学毕业时,邱大洪依然决定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响应新中国 “到工业建设的第一线去,到东北去”的号召,来到共产党创建的新型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初到大连工学院,邱大洪对于什么是科学研究和怎样做科学研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邱大洪一面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一面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几乎同时为4位教授、副教授助课,他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

很快,这位聪明好学、悟性极强的年轻人,幸运地遇到了科研路上的恩师——钱令希教授。1952年,学院决定“靠海吃海”,创办港口工程专业,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港口工程专业,也是新中国建国前从未有过的专业。邱大洪开始跟从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钱令希院士着手新专业的筹备工作,由此奠定了他一生耕耘、奉献的研究方向。

在钱令希的指导下,邱大洪参与了水库动水压力的电模拟试验,认识到水库动水压力的数学方程和电流在电场内流动的数学方程是同样的拉普拉斯方程,因此,用电模拟方法测定模型水库边界上的电压就可以得到真实水库坝面上的动水压力。这使他对数理方程在工程方面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走上科研之路指明了方向。

钱令希对邱大洪的论文进行指导并加以修改以至定稿,实事求是、准确严格的行文,使他学到了撰写论文的方法。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钱令希的支持给予了他实践的勇气。名师的指点,实践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成为了邱大洪学术成长的宝贵财富。

1958年,他和侯穆堂副教授合作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港口工程专业高校通用教材——《港口及港工建筑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高教界引起了良好反响,工程设计界也把它当作主要参考书。邱大洪还主编了本科生全国通用教材《工程水文学》和研究生教材《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邱大洪教授常说,“All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到工程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成长锻炼至关重要。

1958年,28岁的邱大洪承担了大连渔港海上工程的全部设计任务,并出任技术总负责人。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渔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渔港。从选址、勘探、设计到施工,年轻的邱大洪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严峻的考验,他执著进取,不畏艰难困苦全力以赴。1966年,大连渔港建成投产。

1973年,大连工学院又承担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的设计任务。邱大洪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码头选型、总体和结构设计,并任施工现场的设计代表。

那时,条件异常艰苦,设计室设在一座普通的民房里。大冬天,屋里只有一个取暖的小煤炉,房子的门窗四处漏风,屋里十分寒冷,夜晚更是难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邱大洪不舍昼夜伏案工作,他“拼命”做了16项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分析研究,设计出了造福百姓造福国家40多年的开敞式码头方案。大连新港的工程设计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建委70年代全国优秀设计金奖。

在油港建设中,邱大洪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在浇注混凝土时,需要用淡水搅拌。但为了赶进度,淡水不够时,有人就主张用海水。海水中有大量的盐分,对混凝土十分有害,足以把构件腐蚀掉,甚至可以垮掉栈桥。邱大洪及时制止了这种危险的主张。吊装大混凝土方块的吊钩,必须使用不易脆断的钢来做,才能够承受巨大的拉力和冲击,而有人却提出使用硬钢,也被邱大洪严厉制止了。明确禁止这些事,放在今天或许很容易,但在当时背景下却不简单。

在油港码头的设计建造中,邱大洪大胆创新。根据地质条件,提出19个码头墩和栈桥墩都采用重力式圆柱形沉箱结构方案。按设计,沉箱高19.7米,直径9米,自重780吨。这个庞然大物足足有六层楼那么高,在我国建港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既造不出来,又难以运送到位。

针对建造,他提出了两次浇注的方法,先浇注到12米高,然后拖运到码头边,坐底后再接茬浇注7米。对于运送,邱大洪又提出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把沉箱中的水抽空,口子密封;第二步,在涨潮的时候把它浮起倾斜,减少吃水,顺利运到。针对桥墩和栈桥之间的上部结构,他再次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在上部结构中采用数百吨重的大型空心方块,这在中国建港史上实属先例。实践证明,他成功了。

1983年,他担任开发中国南海北部湾石油资源联合设计组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了14项专题实验研究,编制了17项专用计算机程序,主编了6册可行性研究报告。这项成果于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他又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了大连渔港万吨级泊位的设计工作。

1994年,邱大洪又主持了大连新港的技术改造设计,将10万吨和5万吨两个泊位分别改造成为15万吨乃至20万吨和8万吨泊位。大连新港为我国出口创汇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路走来,邱大洪先后参与了连云港集装箱码头、秦皇岛油港、海军浮码头、广东省珠江崖门出海航道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曹妃甸工业区造地工程、海南省洋浦港国家重点工程等项目的模型试验、设计、科技咨询和顾问工作。

1951年,大学毕业的邱大洪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连工学院,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港湾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连工学院培养了一批国内最早的海港方面专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都是邱大洪的学生。

邱大洪对自己的学生“严”,源于“求真”的境界。他的一位学生在申请基金时,想通过拔高申请书的表述引起评委的重视。为此,邱大洪特地把学生叫到家里,要求他如实说明申请书中提到的目标能否达到,科研能力、条件能否满足;申请书表述的国际领先、国内领先的度,必须要把握准确。邱大洪与他一起修改申请书内容,改过的申请书平实了许多,顺利获批最高级别的双A。

取得成就离不开机遇,而机遇总是可遇不可求的,踏实做好每一份工作就是最好的机遇。——邱大洪

近年来,邱大洪院士对我国航母基地建设工程和南海岛礁建设工程都提出了建议,并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南海岛礁建设”纪念章。

半个世纪的求索付出,他亲历了新中国港口建设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半个世纪的倾力耕耘,他教导了一代一代后学栋梁。蔚蓝大海映照赤子之心,邱大洪院士如今仍在他一生忠诚、热爱的教育和海洋事业中发光发热,砥砺前行。